現在位置 : 教育 > 台灣教育制度無助提升學生素質 - Cheap or Worthless Diploma
台灣高等教育 教職聘用:關係重於能力
四成教授:台灣教育制度無助提升學生素質 天下雜誌 2012-10-02 人才斷層、薪資過低、學非所用、招生困難、國際化不足,這些耳熟能詳的批評,箭箭射向台灣的高等教育體制。 過去十年,台灣SCI論文發表篇數,成長189%,亞洲排名第四,成績斐然;但十年間,台灣大學生的失業率卻成長了56%、大學以上學歷收入,每月平均更縮水7,520元。在躍升國際一流學術環境的同時,台灣也面臨大學生薪資過低、學非所用,學校招生困難、國際化不足等困境;台灣的高等教育體制,究竟出了甚麼問題?《天下雜誌》首度針對大學教育工作者,進行意見調查,為台灣高等教育,進行體質檢定,剖析盤根錯節的高教現狀。 調查發現1:33.5%花最多時間在研究,將主力放在教學的不到5成 調查發現,約三分之一的大學教育工作者表示,花最多時間在「研究」工作(33.5%);僅46.8%的大學教師,認為「教學」是他們現在工作的主要內容。 當被問到目前使用SCI、SSCI或TSSCI等國際期刊發表數量多寡,做為衡量大學教師升等的做法公不公平時,近7成(68.4%)的大學教授皆表示不公平。 前兩個月,教育部高教司曾發稿澄清,大學評鑑標準並無「獨尊國際期刊發表數」,並表示,在教師的評鑑標準上,各校有彈性規劃空間;但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目前大學評鑑制度中,數度被提出討論的「重研究、輕教學」的「偏食現象」,確實存在,甚至讓大多數高教工作者,造成壓力。 調查發現2:近四成教授表示 現今教育制度無助於提升學生素質 傳統認知中,高等教育被賦予人才培育與促進社會流動的正面功能;然而,在被問到現今教育制度,是否能夠「提升人才水平」時,表示同意的大學教師,不到六成(58.2%)。 進一步探究原因,高教工作者表示,「盲目開放,學生素質下滑」(78.0%)、「學校太多,沒有退場機制」(66.0%)、學校評鑑制度浮濫(65.5%)、及「少數幾所頂尖大學拿走太多資源」(64.4%),是台灣的高等教育的前4大核心問題,反映台灣高教的資源配置與政策,需要更具前瞻性的規畫與完善的配套。 調查發現3:「課程改革」及「師資改革」 有效提升學生素質的當務之急 未來,高等教育究竟該怎麼做,才會對學生有幫助? 受訪教師認為,最有效的兩種方法,是「課程改革」與「師資改革」。76.5%的受訪者表示「增加能與就業技能銜接的課程」最為重要;68.6%的教授則指出,「引進企業資源,協助學生提升就業能力」才是首要關鍵。總合觀之,教學內容變得更有實用性、更接近工作現場,是高教工作者,普遍的共識。 至於常常被提出來討論的陸生議題,超過7的教授採取更積極的做法。其中,52.3%主張「應該逐步擴大招生」;22.3%支持「應該立即鬆綁,沒有名額限制」。雖然陸生政策不能與「國際化」劃上等號,但不可否認的,陸生政策,是目前教育政策,最具積極「開放」作為的一環。 2012《天下》「高等教育診斷白皮書」調查說明 (調查執行:《天下》雜誌群調查中心) 「高等教育調查」於2012年9月11日至9月14日進行調查,以封閉式網路調查方法針對《天下》雜誌群,於大學任教之會員進行調查,有效問卷回收數為2,211份。在校際區分上,公、私立大學各佔42%、58%,一般大學與技職大學為64%、36%;若以職銜區分,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所佔比重,分別是23%、29%、33%,餘為講師與專案助理教授(14%)。 |
台灣高教悲歌
一位大學教授的告白:我們是勞工,學生是客戶 天下雜誌 2012-10-02 《天下》特別訪問了一位在南部某私立大學任教的教授,他以匿名方式,吐露心聲:現在的大學教育,不是傳道授業解惑,而是績效升等獎金。我把學生當成客戶,因為教學評量操在他們手中。要讓學生滿意,不能太嚴格,每個老師都投鼠忌器,學生可以到顧客關係管理系統去批評老師。即使是學生不對,老師也會被檢討。 現在辦學是教育「產業」,我們是勞工,學生就是客戶。我愧對老師這兩字,因為我不敢「當」學生。 現在學校唯一使命是留住學生。學校招生愈來愈困難,我知道附近一所私立技術學院,老師已經3個月沒有領薪水。這不是第一次。愈往南,招生愈不容易,北部最好。台北最差的技術學院,搞不好都沒有招生問題。 制度扭曲教育理想 這些制度讓老師都在為五斗米折腰,大學怎能進步?學校的教學評量我拿高分,但我不認為自己是好老師,只是懂得玩遊戲。和20年前比起來,我那時應該是好老師。我會丟一本以前在美國念的行銷學,分給學生每人一章閱讀,每週用英文報告給我聽。 學生受益很大,畢業好幾年,還會拿禮物來找我。師生應該是這樣,因為學生耐得住我的操。現在為了怕學生被二一,校務開會討論要求老師改成績,怕留不住學生。到底,未來要成為招生好的學校,還是被尊敬的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