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位置 : 檢查 > 尿液分析檢驗 - Urine Test
尿液常規檢查 (Urine Routine Test) 網路資訊 尿液常規檢查的主要用途是在於腎臟或泌尿系統疾病的診斷和對於疾病治療效果的評估,以及某些代謝性或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自體免疫疾病、內分泌病變等的診斷。 蛋白尿可能是最常見的腎病症候,例如早期的腎絲球腎炎、懷孕時的子癇症、糖尿病性腎病變等,均是以蛋白尿為主要症狀,可以說只要發現有蛋白尿即可診斷為腎臟性病變而不是泌尿道的疾病,而在尿沈渣鏡檢時發現有上皮細胞或圓柱體時,也可幫助診斷腎臟病變。 尿液檢體採集: 新鮮之尿液以乾淨,無菌,有刻度,外層有標示,廣口有蓋,可棄式塑膠容器,或黃頭尿管收集。表層附有臘的紙杯不能當收集尿液之容器排尿後2-8℃保存超過八個小時為不良檢體,沉渣最好是兩個小時內分析,所以檢體隨到隨做第一優先處理。原則檢體需要10 mL,至少需5 mL,如果個案是肝膽疾病,可以使用鋁箔包住試管避光。婦女正值月經週期者最好不要做檢查。檢體不足得以退件。 尿液收集的方法:中段尿 最理想的是病人須做局部尿道口的清潔,再收集中段尿(女性最為重要);應先收集尿液再收集糞便,以免受糞便污染。 尿液檢體的種類:隨時的小便即可,但以早上第一次尿液最好 (a) 隨機尿液檢體:可在門診時立即採檢尿液,以作檢查,方便、省時,但因尿液成分變化較大,一般只應用在篩檢時使用,缺點為尿液的濃度變化很大。 (b) 中段尿液:可減少尿道雜菌或細胞污染,適用於細菌培養。 (c) 早晨初次尿液:通常早晨初次尿液是尿液檢查最好的檢體, 尿液濃度變化不大,濃度較高,可反應腎臟濃縮功能,提高泌尿道感染診斷率。 (d) 24小時尿液:由於尿液中某些物質在一天當中變化不定, 因此24小時尿液,測定一天的物質排出總量會較有意義。 尿液採集(2): 尿液依採集的時間及方式,可提供不同目的診斷之用: (1).隨機尿液檢體:可在門診時立即採檢尿液,以作檢查,方便、省時,但因尿液成分變化較大,一般只應用在篩檢時使用。 (2).中段尿液:可減少尿道雜菌或細胞污染,適用於細菌培養。 (3).早晨初次尿液:通常早晨初次尿液是尿液檢查最好的檢體,可反應腎臟濃縮功能,提高泌尿道感染診斷率。 (4). 24 小時尿液:由於尿液中某些物質在一天當中變化不定,因此收集24小時尿液,測定一天的物質排出總量會較有意義。 尿液常規檢查: 尿液常規檢查,包含三類檢查:目測檢查、生化試驗、及尿液沈渣鏡檢。 一、目測檢查: 直接以肉眼觀察尿液的顏色及外觀。 1.顏色: 正常尿液顏色從淡黃色至琥珀色不等,主要是尿色素和少量膽色素與尿膽素原的顏色,尿液的顏色會受到食物、藥物、維生素、疾病等影響。紅色尿可能會因血尿、血色素尿所造成;黃褐色或褐色尿可能因黃疸等所引起;橘紅或橘褐色尿則可能是藥物所造成;褐色尿則因先天異常或高鐵色素所造成。異常的尿液顏色,需配合化學分析和顯微鏡觀察做診斷。 2.濁度: 正常尿液呈透明狀,有時也會有些磷酸鹽或尿酸沈澱,也會因來自尿道口和生殖道的粘液影響,使尿液稍呈混濁狀,未必有病理意義。 二、生化試驗: 尿生化檢查現多使用半自動或全自動的多樣測試試紙條來做檢查,一般多採用乾式化學檢驗的原理,將所有的檢查項目,排列在同一根試紙上,同時測定各項,既簡便又快速。所測項目包括比重、酸鹼度(pH)、蛋白質(白蛋白)、葡萄糖、酮(ketone)、血色素或潛血反應、膽色素(bilirubin)、尿膽素(urobilinogen)、亞硝酸鹽(nitrite)、白血球脂瓷(lcukocyte esterase)等10項。有的試紙條比較簡單,只包括基江的蛋白質和葡萄糖等項目。其中與糖尿病檢查有關的檢查,有比重、酸鹼度、蛋白質、葡萄糖、酮體等;與肝臟疾病有關的如膽紅素及膽素原;與腎臟疾病有關的如比重、pH值、蛋白質、潛血反應等;與泌尿道感染有關的檢查有亞硝酸鹽、白血球脂瓷等、潛血反應。 (1). 比重(specific gravity): 可反應尿液中所含溶質濃度,比重大表示溶濃度高。但因尿液會隨著水份攝取的多寡而變化,正常約在1.003 - 1.035之間。尿小管的病變最早發生的症狀是尿無法濃縮,因此尿比重只能維持在血漿的比重 1.101。 (2). pH 值: 反應腎臟維持血漿和細胞外氫離子濃度的能力,正常值約在 4.5 - 8.0 之間。多吃肉類及高蛋白食物、藥物或抗生素會使尿偏向酸性;素食者或多攝取蔬菜、水果較多者會使尿偏向鹼性,有時醫師在治療尿路感染時,會使用重碳酸鈉等藥物使尿偏向鹼性。 (3). 蛋白質: 尿蛋白檢測是一般作尿檢驗中的主要測試目的之一,蛋白尿可以篩檢是否有腎臟病變存在。一般篩檢用試紙多只測試白蛋白的存在,對球蛋白並不敏感。正常人的蛋白質總量約為每100毫升尿液含10毫克,每天排除量約為80100毫克,這種濃度小於檢驗試紙的敏感度,所以正常人的尿液以試紙測試時結果為陰性反應。蛋白尿的出現,可由其出現的期間而分為間歇性或持續性蛋白尿,持續性蛋白尿則多由病變所引起,必須詳察其病變的原因;間歇性尿蛋白,則一般屬於良性,多與腎臟病無關,如暫時性蛋白尿偶會發生在孕婦(但是,懷孕期間子癇症時也會發生蛋白尿,因此懷孕期間的蛋白尿必須特別注意詳查其發生原因);功能性蛋白尿偶會出現在發燒病人、激烈運動之後,或情緒壓力的個人;姿勢性蛋白尿偶會發生,病人只在直立站姿才會出現蛋白尿。 (4). 葡萄糖: 正常人尿液中的葡萄糖濃度每 100毫升尿液約為 220毫克,小於試紙的偵測敏感度,所以試紙測試結果應為陰性。一般血糖每100毫升血液超過180毫克時,葡萄糖即會出現在尿中。糖尿多發生在糖尿病的病人,也可見於其他內分泌失調的病人、其他腦病變的病人、燒燙傷病人、感染病人、肥胖、心肌梗塞、尿毒病人、肝病病人、懷孕、藥物等原因;偶而,多吃甜食後也有可能發生短暫性糖尿的情形。 (5). 酮體: 當體內糖類代謝出現障礙尤其是酸中毒時,身體會優先分解脂肪來作為能量來源,過多的脂肪不完全分解即會形成酮體。酮體,一般包括有乙醯乙酸(acetoacetate,約佔酮體的20%)、丙酮(acetone,約佔酮體的2%)、及羥丁酸(b-hydroxybutyrate,約佔酮體的78%),但尿試對乙醯乙酸較敏感(10mg/dl),對丙酮較不敏感(>70mg/dl),對羥丁酸則無反應。正常人尿中乙醯乙酸含量約 2mg/dl,因此試紙測驗應是陰性反應。 (6). 膽紅素: 膽紅素由結合膽紅素和未接合膽紅素所組成,未接合膽紅素則無法通過腎絲球,接合膽紅素則屬水溶性,當血液中接合膽紅素升高時,膽紅素即會出現在尿中。正常人尿液中膽紅素量約為0.02mg/dl,試紙反應呈陰性反應。阻塞性黃疸或肝炎時,尿中會有膽紅素可以偵測到。溶血性貧血時由於血液中所增加的膽紅素是以未接合膽紅素為主,尿中不會有膽紅素出現。 (7). 尿膽素原: 尿膽素原是由膽紅素在腸道內受細菌作用還原而來,經腸道再吸收而回肝門脈循環,之後再排除於腸道或尿液之中。所以,在阻塞性黃疸時,由於膽紅素未能抵達腸道之內,血液中不會有尿膽素原的存在;在肝炎時,早期呈阻塞性黃疸症狀,尿中尿膽素原減少,但在後期則尿中尿膽素原增加,在溶血性貧血時尿中尿膽素原會增加。 (8). 潛血反應: 當尿中出現血尿、血色素、肌紅蛋白時,皆可經由潛血測試測出陽性反應。血尿最常見於腎結石,其他如腎絲球腎炎、腎臟或泌尿道感染、腫瘤等,都可能出現血尿。如果尿中沈渣鏡檢中也同時發現有紅血球圓柱體,則可推測病源可能在腎臟方面。血紅素尿多因血管內溶血而產生血紅素血症,如蠶豆症或紅血球自體抗體疾病,肌紅蛋白則源自肌肉纖維的破壞。 (9). 亞硝酸鹽: 常見的尿路感染細菌(如E. coli, Enterobacter, Klebsiella, Proteus, Citrobacter 等)多會將硝酸鹽還原成亞硝酸鹽,因此當尿中亞硝酸鹽測試陽性時,即可快速間接測知尿中具有相當數量的細菌存在(>105-106/ml)。 (10). 白血球脂瓷: 嗜中性球的顆粒中含有白血球脂瓷。所以測試到尿中白血球脂瓷含量增加即代表尿中白血球含量增高,也就是代表可能有泌尿道感染的存在。當尿液中白血球含量超過10~30個嗜中性球時,即可使白血球脂瓷呈陽性反應。 三、尿沈渣鏡檢: 尿液中含有少數固形物,可以利用離心的方式取得,稱之為尿沈渣,其來源主要為腎臟或泌尿道的上皮細胞、血液循環細胞、或在腎小管或集尿管所形成的圓柱體等,甚至微生物、寄生蟲、腫瘤細胞等,都可能在尿液沉渣中出現,另外,也可能觀察到尿沈渣中的結晶物質。 尿沈渣鏡檢是非常有實用價值的檢查,可以觀查尿中是否有紅血球、白血球、腎小管上皮細胞、鱗狀上皮細胞、移形上皮細胞、圓柱體或結晶體的存在。若紅血球出現表示有出血、白血球代表急性感染的存在、大量腎小管上皮細胞出現表示可能有腎小管壞死的情形。尿中圓柱體的存在,是腎臟病變相當重要的指標。尿液中出現的大部份結晶體臨床意義不大。 尿液分析檢查有非侵襲性、簡單、快速等優點,不失為臨床上疾病篩檢的一個重要檢查。但是試紙檢查其反應的原理,也容易受食物、藥物、氧化還原劑等的干擾。另外,正確的尿液採檢也非常重要,錯誤的檢體採集有可能造成偽陰性的結果出現。 |
尿液的檢查與簡單分析
嘉義榮民醫院 ─ 泌尿外科 一、檢體的收集 在男性病人的尿液收集,若病人不曾接受過包皮環切手術,應把包皮後縮讓龜頭部分露出,清洗乾淨後,在開始收集小便,最標準的收集方式是將尿液分成三段來收集,第一段最初解的5~10C.C尿液,代表尿道部位之檢體(VB1),之後的尿液檢體(VB2)代表膀胱部份之尿液。當解完小便之後,在接受攝護腺按摩,此時若有液體流出代表(VB3)攝護腺之分泌物。假使VB3細菌培養顯示為VB1的十倍以上時,代表病人有攝護腺體之感染;此時需藥物治療通常需較久。 在女性病人,尿液的收集,大多容易受到會陰部皮膚的周圍污染,因此在有症狀之女性病人最好是以單次導尿所取得的檢體為佳。 二 、尿液檢查的項目 可分尿液外觀、化學成分、離心後沈澱物顯微鏡檢,以及尿液細菌培養等項,以下分別加以介紹: (1).尿液的顏色 正常尿液的顏色為淡黃透明,顏色的變化可依飲食條件、飲水之多寡及服用藥物代謝等而有所不同。 (2).尿液的化學檢查 一般是採用試紙來檢驗包括酸鹼值、尿蛋白、膽色素、尿糖、酮體、亞硝鹽以及紅、白血球反應。 1.酸鹼值:一般用試紙可以偵測的範圍為PH5~9,若病人的尿液PH值超過7.5以上,呈鹼性反應時,病人可能有泌尿道之感染,而且通常都是由會分解尿素之細菌所引起之泌尿道感染,最常見的菌種為Proteus mirabilis。其他如Klebsiella,Pseudomonas,Providencia 及Staphylccoccus也可能會產生尿素及Staphylccoccus也可能會產生尿素脢,而使尿液偏鹼性,通常這些病人也較常合併有磷酸鈣及磷酸銨鎂成分之結石。這是因為這兩種化合物容易在鹼性環境下沈澱析出,另外酸性尿液之結石成份則以尿酸結石及胱胺酸(cystine)結石為主。 2.尿蛋白:正常人每天從尿液流出之蛋白質約80-150mg(豪克),其中百分之三十為albumin,百分之三十為serum globulins,剩下百分之四十為組織蛋白,其中主要成份為Tamm-Horsfall protein,試紙可偵測的蛋白質以Albumin為主,一般在20-30mg/dl的範圍即可測到尿蛋白。尿蛋白的成因可粗略分為三種,分別是腎絲球性尿蛋白、腎小管性尿蛋白及蛋白質異常過多溢流。其中腎絲球性蛋白尿是最常見的一種,流失之蛋白質以Albumin為主。通常24小時尿液蛋白質流失超過1g,甚至超過3g,而腎小管性尿蛋白尿以免疫球蛋白流失為主,24小時尿液流失很少超過2-3g,而蛋白質異常過多溢流現象主要以低分子量蛋白質製造過多,最常見的例子為多發性骨髓瘤所分泌之Bence-Jones protein。 3.葡萄糖與酮體:通常血糖值超過180mg/dl時,試紙就可以偵測出有尿糖的反應,另外酮體在正常人應呈陰性反應。若檢測出陽性反應,可能的原因有糖尿病酮酸中毒、孕婦、長期飢餓者或快速減肥的人等。 4.膽色素:膽色素可分為Bilirubin及Urobilinogen 兩種檢查。首先必須膫解Bilirubin分成兩種,一為直接型(direct,即conjugated)Bilirubin為低分子量,呈水溶性,絕大部分由膽道排至消化道內,約只有百分之一會經由腎絲球過濾出。當肝臟疾病或膽道阻塞時會造成conjugated bilirubin濃度上升,尿液中Bilirubin才會明顯增加,另間接型(indirect ,un-conjugated)bilirubin為大分子量,不溶於水,即使腎絲球病變也不會過濾出來;故尿液是不會有indirect bilirubin存在的。一般試紙可測得bilirubin反應,濃度約在0.4mg/dl左右。正常人的尿液應呈陰性反應。再介紹Urobilinogen之檢查。Urobilinogen是conjugated bilirubin經由常到細菌分解而成,大部份的urobilinogen是由糞便排出及由腸肝循環回收,每天由尿液流失的部份約1到4mg。當溶血性疾病或肝臟疾病時,尿液中urobilinogen值才會顯著增加,而使試紙呈陽性反應。 5.Nitrites亞硝鹽反應對於菌尿症之患者檢測性很高(sensitivity35-85﹪)通常尿液是指Nitrite呈陽性反應,必須先符合以下三要素:(1)必須有足夠的細菌數目,且這些細菌可使硝基還原成亞硝基之能力;(2) 尿液中必須有硝酸鹽存在 (3)細菌與尿液必須有充分時間接觸,通常要4個小時以上,這也可說明再住院的病人收集清晨第一次的小便的原因,不外乎是尿液濃度最高,且在體內停留夠久。 6.Leukecyte esterase:是由嗜中性白血球所分泌之酵素,一般市只來化驗時必須讓試紙與尿液接觸時間5分鐘左右才可判讀,通常尿液若呈陽性反應則可能有泌尿道之感染,必須再送尿液細菌培養來鑑定。 7.Erythrocyte:是指偵測主要是以hemoglobin為主,若以尿液離心後高倍鏡檢大於3個紅血球為血尿反應,則是指可以偵測出90﹪左右之血尿。 三、尿液的鏡檢 顯微鏡檢查主要看的項目有細胞、圓柱體(casts)、結晶物(crystals)、細菌、黴菌及寄生蟲。收集10-15cc新鮮的尿液,以每分鐘2000到3000轉之速度離心3到5分鐘後,倒掉上清液後,取沉澱物鏡檢,分別以100倍及400倍顯微鏡觀察。 (1).細胞:區別紅血球,白血球及上皮細胞。 1.紅血球在鏡檢時可分為兩類:一是正常的紅血球即圓形有均質紅血素,另一是變形紅血球血紅素分布不均,又稱為腎絲球性紅血球。 2.新鮮的白血球常呈圓形蛋白質有小顆粒物質,如果病人的尿液檢查白血球數目很多時可能代表有泌尿道的感染、發炎。 3.上皮細胞:在女性病人的檢體常可發現有扁平細胞上皮,另外也可見到泌尿道移形上皮(transitional cell)。 (2).圓柱體(cast):尿液圓柱體是一種蛋白質的凝聚物,主要成份為Tamm-Horsfall mucoprotein由腎小管上皮細胞分泌而來,一般可將圓柱體分為三種: 1.透明圓柱體(hyaline casts):只包含mucoprotein成份均質,通常沒有病理上的意義,在運動後的人或熱中暑下,可以發現此hyaline casts,偶爾在慢性腎病或腎盂腎炎患者也可見到。 2.紅血球圓柱體(RBC casts):即在圓柱體內發現有紅血球嵌在其內,通常是腎絲球性出血造成,最常見的原因即腎絲球腎炎(GN)。 3.白血球圓柱體(WBC casts):即圓柱體內包含了許多白血球,通常在急性腎絲球腎炎、急性腎盂腎炎及急性腎小管間質腎炎可看到。 (3).結晶物:在顯微鏡下有幾種結晶物較容易看出來,第一種是胱胺酸結晶:晶體呈六角環形。在酸性尿中沉澱的草酸鈣、尿酸及胱胺酸,和在鹼性尿液中沉澱的是磷酸鈣。 (4).細菌:正常人的尿液,在無菌收集下是不應該有細菌的,因此在新鮮的尿液鏡檢時,若有找到細菌可以證明病人有菌尿症之存在。在高倍(×400)顯微鏡下,若發現細菌數目超過5隻,則相當於病人尿液每CC含有超過十萬個細菌以上。 (5).黴菌:最常在尿液中出現之黴菌以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黴菌在鏡檢下的特徵可以看到菌絲及有出芽生殖的芽胞,在糖尿病人的尿液中,黴菌是較常見的。 (6).寄生蟲:陰道滴蟲是女性陰道炎和男性尿道炎的原因之一,通常在鏡檢下可以快速移動之鞭毛,另外在中東及北非地區的病人血吸蟲也是另一項要注意的寄生蟲。 |